当前位置:近我者甜>历史军事>大明:五年狗县令,震惊朱屠夫> 第1441章全体官员上奏,只为加入修撰永乐大典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41章全体官员上奏,只为加入修撰永乐大典(1 / 2)

朱棣和宋隐、朱高炽三人都吃了片刻,朱棣才开口。

“编撰典籍,这是大事,咱必须仔细挑选人选,宋师可有推荐?”

宋隐点头,“我毛遂自荐,如何?”

朱棣惊讶地看向宋隐,“宋师也要担任监修?”

“是的!”

宋隐认真点头。

朱棣又问,“还有别的吗?”

宋隐思索片刻才开口,“我觉姚广孝对于佛、儒、道几家都颇有研究,可以担任监修。”

“还有德高望重,博学多闻的暴公,他人在京城也有时间,可担任监修。”

朱棣安静地听着,没想到宋隐就提了两人就没有了,当下忍不住询问,“没了吗?”

“没有了。”

宋隐微微颔首。

朱棣颇感无奈,“宋师就只是推荐跟你关系好的这两人?”

宋隐笑了笑,“举贤不避亲!”

“暴公和姚广孝这两人我跟他们接触较多,也熟悉他们的品性和才华,所以推荐他们。”

“其他官员我并不熟,也不知道他们品性才华,编撰典籍关系着文治大事,我不能随意推荐。”

宋隐说着,似乎想到什么,再次开口,“你若觉得我推荐的人太少,那么我再推荐礼部尚书。”

“还有内阁的方孝孺、王伟光、李文卫他们,也行。”

宋隐跟李文卫和王伟光较为熟悉,而方孝孺无论怎么说能力是有的,他们为监修,不会有人不服。

“哦!”

朱棣轻轻颔首,没有点评这些,而是询问,“宋师认为谢缙怎么样?”

宋隐思忖片刻,“谢缙幼时称为神童,现在又是公认的人才,可担任兼修。”

朱棣皱眉看着宋隐,“那么监修是不是太多了?”

宋隐愣了片刻,缓缓点头,“确实如此!”

朱棣想了想,“那就把那些人分流几个去当总编或副总编吧!”

“也行!”

宋隐不假思索地点头。

朱棣有些无语。

“那该如何细分?”

宋隐微微一笑,“这种大事还是你来决策,我不好胡乱给意见。”

朱棣安静地看着宋隐。

宋隐轻笑,“你也知我向来出主意,速度挺快。”

“可真正细分具体流程,我就没多大主意了。”

朱棣怔了片刻,“宋师一如既往地偷懒!”

宋隐呵呵笑了,“你别误会,主要是我一接触这些事就头疼。”

朱棣无奈地摇了摇头,“那么,我再自己想想。”

“皇上英明!”

宋隐随口奉承一句。

见状,朱棣也不想再跟宋隐争论此事。

宋隐看没什么事了,也是直接告退。

等宋隐走后,朱棣向朱高炽看去。

“炽儿可还有推荐的人?”

朱高炽想了想,“父皇,儿臣推荐六部尚书,还有黄淮、杨荣、胡俨、金幼孜等人。”

朱棣眸光一闪,脑海里想着这些人的情况,“他们都是翰林编修,参与编撰典籍,可行。”

另一边,宋隐出宫后就直接回府。

不用想他都知道,随着编撰典籍一事传开,朝堂上下,甚至各州府的名家大儒,都眼冒精光盯着京城。

好在,他的目的已经达成。

接下来,他肯定不会让自己置身于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中。

“父皇,六部尚书以及六部侍郎、郎中都奏请参与遍撰典籍。”

“父皇,光禄寺卿、大理寺卿、鸿胪寺卿等左右上卿也上了折子。”

“父皇,督察院左右都御史,以及左右副都御史也上奏了。”

“父皇,翰林院以及内阁等人也都请奏。”

“父皇,国子监祭酒、监丞等人也都请奏。”

“父皇,钦天监、中书科、道录司……还有各州府官员,以及获得功名还没有官职者,都寻找各方门路前来奏请……”

金銮殿内。

朱高炽几乎每日都带着内侍,抬着几筐奏折过来,跟朱棣禀报。

“现在自荐的有多少人?”

直到过了大半个月,感觉自荐的人差不多了,朱棣才开始过问此事。

朱高炽当即禀报,“回父皇,把各州府官员和有功名的人算在内,已经有三万九千余人。”

“那么多人吗?”

朱棣感慨了一下,旋即点了点头。

“足够了!”

朱高炽神色大喜,“父皇,那儿臣就开始选拔了。”

“可以!”

朱棣微微颔首,“《永乐典籍》广泛采纳天下书籍,涉及天文地理,阴阳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